点击蓝字手机发展史,关注我们
-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史 -
影像就如照片,试寻影像的起源,不妨先回忆照片的起源,照片来自于照相机,照相机是对自然光感光,而恰恰影像的起源来自于对X射线的感光手机发展史。
故此,影像学的开始就是奇妙的X射线手机发展史。伟大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11月8日下午,在实验室里应用阴极射线管进行实验研究,偶然发现当阴极射线管放电时,放置在其旁边的荧光屏发出了可见光。实验中阴极射线管用不透光线的硬纸板遮挡,说明激发荧光屏发光的射线具有穿透性和荧光作用。因此,他又进行了深入的实验,发现该射线可使由不透光黑纸包裹的照相底片感光,为了验证其感光效应,伦琴为其夫人拍摄了佩戴结婚戒指手的照片,这就是人类第1张X线照片。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后,他确信阴极射线管能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并用数学上未知数的最常用代号X,将其命名为X射线。
为什么X射线会被应用到医学诊断上呢?其原因便是伦琴夫人手的X线照片清楚显示了骨骼结构,使人类首次在活体透过皮肤观察到人体的内部结构手机发展史。此后,数家国际著名厂商很快就生产出医用X线机,将x线用于全身各部位疾病的诊断,因而形成了诊断放射学。x线的发现开创了一个医学的新时代,伦琴也因此获得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初,X线诊断主要用于骨骼系统和胸部疾病的诊断手机发展史。随后,人们发明向自然对比度不佳的部位引入对比剂,人为增加对比度的各种造影方法,进而能显示心血管系统、胃肠道、脊髓、脑室和脑池等结构,扩展了X线的临床应用领域,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为现代医学影像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X线成像技术的发展,以下几位人物功不可没手机发展史。1923年,Hevesy首先把核素示踪方法用于生物学研究;1925年,Blumgart第1次采用示踪方法测定了正常人及心脏病患者的血流速度。至20世纪50年代,出现伽玛闪烁成像。1957年,HalAnger研制出第1台1闪烁照相机,使脏器动态显像和全身扫描一次成像成为可能。
时光如梭,X线主要发展为一下五个分支,分别为超声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摄影手机发展史。
首先介绍的是超声成像,20世纪50~60年代,超声成像开始在临床应用手机发展史。首先是A型超声仪,用于对肝脏病灶的测距,然后是用于心脏的M型超声仪,随之出现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B型超声仪,最后是多普勒及彩色血流显像。目前,超声成像以其无创伤、无射线、普及率高、价格低廉、便于床旁检查等优点,成为多种疾病的首选和筛选检查手段。
展开全文
第二个计算机体层摄影,1971年,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问世,首次将传统x线检查的直接成像转变为利用探测器接收X线,再由计算机辅助技术间接成像手机发展史。CT使原来看不见的脑组织结构在活体得以显示,因而被公认为医学影像学发展的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CT螺旋扫描技术,1998年发展为多层螺旋CT或者称多排螺旋CT,使数据采集加快。至2005年初, 5s即可以完成心脏扫描,10s可获得整个人体的数据,所获图像的层厚更薄,一次扫描覆盖的范围更大,可进行任意方位、层面的重建,加之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极大地扩展了CT在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应用范围。目前,CT扫描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第三则是磁共振成像,20世纪80年代初,磁共振成像(MRI)问世手机发展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传统MRI基础上,MRI已经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磁共振波谱(MRS)、磁共振弥散成像(MRDI)、磁共振灌注成像(MRPI)、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T)等新技术不断问世,使MRI成为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第四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手机发展史。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问世的DSA,使每次注入血管的对比剂用量大为减少,而血管显影的清晰度却有所提高,极大促进了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为介人影像学成为与传统内科化学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并列的第3大治疗方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五计算机摄影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计算机摄影(CR)和直接数字摄影(DDR)开始临床应用,使普通放射摄影检查实现数字化手机发展史。由于在此之前,其他影像学检查已经都是数字化图像,CR和DDR的问世有利于图像的长期保存和远程调阅,可避免图像丢失,并消除了由使用胶片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成为现代临床医学学科发展的火车头,对许多临床学科都发挥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手机发展史。目前,医学影像学科是大型医院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临床最重要的诊断方法,进行医学研究的强大手段和重要的治疗手段。
介绍完了影像学在世界的发展,目光转回国内,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医学影像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过70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现在已经成为设备先进、专业设置齐全、诊疗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发展方向明确并具有特色的学科手机发展史。如果要给70年的风雨历程谱一曲时代华章,医学影像学的变迁无疑是华美、炫目、精彩的篇章,让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一起走进放射科,走进那一个个历史的瞬间。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首先便是设备与环境的改善手机发展史。早期,医院放射科医师尚在黑暗中工作,胶片冲洗是手工操作,在暗室内将胶片从片盒中取出夹在片夹上,程序化地从显影、定影到水洗,并随时观察冲洗情况,然后拎出滴水或烘干的胶片放在观片灯上观看。直至先进的激光干式相机的出现,全明室操作的机械化流程,真正把我们从黑暗带向光明。胸部透视的年代,放射科老前辈们首先需要提前做好眼睛的暗适应,然后穿着厚厚的铅围裙,带着患者进入黑暗的机房。
放眼世界,尽管设备有所发展,可新中国仍旧面临困境手机发展史。影像技术专家曹厚德教授说过,X光机依靠高昂成本进口,而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马上封锁,一直依赖的进口渠道几乎一夜之间被切断了,二战留下的机器越用越少。第一台国产X光机主要设计者杨午先生说,国外的设备维修很困难,没零件,图纸不全,所以国产X光机开始提上了日程。1954年,第一批的量产X光机问世。七十年代末期,李果珍教授倡议引进了全国第一台CT,她也是最早在国内开展CT检查的医生。1983年,上海立项研究CT,第一张CT脑颅图像,曹厚德教授等研制者亲自上阵,率先使用。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进步,放射科得到飞速发展手机发展史。从1974年第一台国产乳腺X线机,到1979年第一台国产头颅CT,到198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自行制造CT的国家,到2000年第一台国产超导MR,放射科无一不在突破式发展。而放射科发展的同时,渐渐每一处计算机都不能缺席,X线成像从最初的暗盒摄影,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计算机X线摄影(CR),进入21世纪数字X线摄影(DR)的出现使X线成像真正实现了数字化。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目前几乎已经完全实现了数字化X线摄影。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网络时代,放射影像资源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已经不再是梦想,为及时准确诊断并制订准确治疗方案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抢救时间手机发展史。早期,放射科老前辈们还需要抱着厚厚的胶片,借助观片灯阅读结果。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PACS系统已经被各级医院广泛使用,医学影像学真正实现了无胶片化工作、远程会诊、线上管理的工作模式,成为现代网络科技在医学领域应用的示范科室。
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影像医学作为医疗领域中新技术发展和应用最前沿的科室,由于医疗影像诊断具有可存储、可传输、相对标准化的特点,率先参与到人工智能医学领域的研发手机发展史。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影像医学数据进行决策判断,显著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并大幅降低医疗成本,影像医学的人工智能发展已经成为智能医疗的核心。国内积极开展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的研究和产品研发,部分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医疗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也成为医疗水平发展中的“排头兵”手机发展史。医学影像学的变化使医疗事业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和不断提升的水平,无一不是一代又一代医学影像人在国家的带领下,发扬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创造出来的, 成绩属于过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任重道远。新的号角已经吹响,医学影像人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作者:都倩茹
编辑:张玉婷
审核:夏媛媛
本文为《中国近现代医学史》课程作业选登
扫码关注手机发展史我们
微信号|yixuelishi
医学的历史与文化